香港史考察活動4—— 「孫中山與傳統華人社會」考察花絮
日 期︰ 2013年5月11日
時 間︰ 下午2時至下午5時30分
考察地點及導賞員:
地點1 : 孫中山紀念館 (導賞員:蔡君賢老師,香港順德聯誼會李兆基中學)
地點2a: 中上環華人社區 (導賞員:區志堅博士,香港樹仁大學歷史系)
地點2b: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 (導賞員:梁餘生老師,香港順德聯誼會李兆基中學中國歷史科科主任)
孫中山的革命事業,與香港的關係十分密切。學術界在這方面早已有不少的研究成果。本公司繼2011年底舉辦過「辛亥革命的搖籃——孫中山先生成長之路與中上環史蹟」考察之後,於2013年5月再舉辦「孫中山與傳統華人社會」考察,這次考察不只尋訪孫中山在香港的踪跡,同時亦着重考察孫中山的親屬或師友的事跡,以及百年前的華人社區狀況,內容方面更為豐富,更為多元。
考察活動可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參觀孫中山紀念館,第二部分兵分兩路:部分參加者步行探究中上環的華人社區;另一些參加者則乘專車到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進行考察,參加者可按各自的喜好或興趣參加其中一條路線的考察。
孫中山紀念館的參觀活動,由香港順德聯誼會李兆基中學的蔡君賢老師擔任嘉賓導賞。參觀當日,紀念館的地下高層正舉行「孫中山與家屬」專題展覽,一樓和二展示該館的常設展覽。蔡老師不厭其煩,為參加者詳細講解與孫中山的家屬有關的事跡,特別是他們為革命事業所作出的犧牲,亦侃侃而談孫中山在香港的踪跡,以及孫中山對近代中國革命及政治發展的貢獻,使各參加者對孫中山的生平行誼有更深入的認識。
孫中山紀念館外貎。 負責在孫中山紀念館內導賞的蔡君賢老師。
中上環華人社區的考察,由樹仁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區志堅博士導賞,行程包括:前荷李活道警察宿舍(中央書院舊址)、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醫學博物館、文武廟、廣福義祠、卜公花園、東華醫院等多個能反映當年社區生活的地點。區博士指出,行程前段的中央書院舊址、基督教青年會會所一帶,屬當時的「雙語精英」所住的社區,大致上也就是百年前孫中山經常踏足之地。而文武廟等地點不但反映了當年傳統華人社區的狀況,而且當中顯示傳統中國建築、宗教等元素,甚具探究意義。在考察行程中,區博士又展示大量的歷史圖片,以及歷史建築模型等實物,生動地講解了孫中山的生平事跡、中上環地區華人的生活、中西歷史建築的特色等不同課題,並向老師介紹了不少專題研習活動的建議。區博士又強調,進行考察活動,重踏前人的足跡,必須發揮「與古人同遊」的思維,從而緬懷當年前人踏足這些地點時的所見所感。
香港基督教青年會會所,建築物外部揉合中西建築特色;右為會所內的碑刻,上刻有捐助建立該會所的人士的姓名,其中不少為當年的華人精英階層。
區志堅博士在文武廟外展示模型,講解中國傳統建築結構。
而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薄扶林道墳場的考察行程,則由香港順德聯誼會李兆基中學的中國歷史科科主任梁餘生老師講解。梁老師詳盡介紹了墳場內的多位孫中山師友的生平,特別是他們與孫中山的關係、他們如何參與革命事業、個人在事業中的成就等。梁老師指出,安葬於薄扶林墳場內的孫中山的師友,是一個十分不平凡的羣體,除了對革命事業有所貢獻外,本身亦有極佳的才能,在宗教上亦有堅強的信仰,同時個人在事業上的成績也十分出色。但由於政治、宗教等種種原因,他們往往被迫斷絕與原來的故鄉和宗族的聯繫,甚至成為「朝廷欽犯」,未能如傳統中國人的觀念那樣「落葉歸根」,回鄉安葬,無奈只好葬於香港,亦令人唏噓慨歎。
薄扶林墳場內刻有「墳場規則」的石碑。
林護的墳墓,上有曾任國民政府主席的林森的題字。
梁餘生老師介紹鄭士良的墓碑上的標誌。鄭士良是1900年惠州之役的發動者。
是次考察,實在是難得和有意義的旅程,導賞員學識豐富,各有所長,能從不同角度剖析孫中山的革命事業、傳統中國文化以及百年前香港華人社區等的不同面貎。透過今次活動,不但導賞員和一眾老師互相交流經驗心得,更重要是各老師日後可帶領各自的學生前往進行實地探究學習,將寶貴的知識和經驗傳予下一代的莘莘學子。
是次考察活動的參加者在孫中山紀念館外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