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關於西九龍文化區博物館的構想


2010年,西九文化區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巡迴展覽的專題展覽廳門外。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通稱「西九龍文化區」,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先生提出的,計劃在面向維多利亞港的西九龍填海區,建立一系列世界級的文化藝術設施,以期將香港發展成爲亞洲的文化藝術中心。按照特區政府的規劃,西九龍文化區將設有多個重要設施,包括劇院、演藝場館、藝展中心、博物館、海天劇場、廣場等等,當中有博物館四個,初步分爲四個組別:設計、流行文化、活動影像、視覺藝術(包括水墨藝術)。

關於博物館的設置方面,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政府規劃的四個博物館組別間的區別界限不是很明顯,例如流行文化可以包括設計,視覺藝術也可以包括活動影像;而且這四個組別,都跳脫不出藝術範疇。博物館畢竟不能等同於藝術館,應該有更豐富、多樣化的內容與形式,才真正符合「博物」之名。在我的構想中,可以在西九龍文化區設立一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並形成一個主題文化區,附設商店、小型文化表演場地、工作坊等等。關於設立這樣一個博物館,我的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一,建立這樣一個博物館有利於博物館的國際化、全球化。我們現在常常提到的一個建立博物館的理念叫做全球化。何謂全球化?一些國家認爲博物館的設立應該超越國界和民族的限制,即其藏品不應局限於本國、本民族的文物,建立所謂的環球博物館。乍聽之下,這似乎是出於更好地保護保存全人類文化遺産的目的,深究之下,其實不然。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主要是歐洲的一些老牌殖民地國家,他們的目的無非是在這一理念底下,可以用保護全人類共同遺産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保留他們在戰爭、侵略、殖民過程中,掠奪、侵佔別國得來的珍貴文物文獻。在這種「全球化」的觀念下,博物館發展勢必走向兩個誤區:一是大國、强國壟斷其他各國的珍貴文物,而小國、弱國則無力追回屬於自己的文物,在經濟、國力上既處於落後地位,在文化保存和延續上也居於弱勢,從而在世界上形成「文化霸權主義現象」;二是大型博物館力求包攬各國和各種文化的文物藏品,以求達到「全球化」,這樣一來,博物館與博物館之間喪失了獨特性,不能形成各自不同的風格。我認爲真正的全球化應該是每個國家和地區的每個博物館都有各自不同類型、風格的藏品,從而展示出全球各種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有句話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也可以說「中國的才是國際的」。在香港建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可以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顯示其在全球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地位,使得博物館成爲真正的世界級文化設施。

第二,在香港建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有助於各國各地的人們更好地瞭解中國文化。在很多外國人眼中,中國文化是神秘的東方文明的代表,充滿幻想、充滿魅力,漢字、中國武術、戲曲、水墨書畫都成了近年的時尚流行元素。但另外一方面,雖然中國三數十年來在經濟和國力上有了驚人的發展進步,可許多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仍然對中國有著根深蒂固的成見。在他們眼中,中國物質落後、社會封閉、缺乏民主……於是很多人對中國文化充滿好奇,卻又不願意踏上中國的土地作實際深入的瞭解。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殊區域。香港的舊殖民地經歷使得中西方文化在這一土地上交融起來,作爲全球著名的國際化大都會,卻又有著深層的中國文化背景,在許多人看來,它既是中國的一部份,而又與中國不盡相同。香港是著名的旅遊城市,許多排斥中國的外國人並不會排斥香港,於是香港應是最好的向世人展示中國、展示中國文化的平臺。在香港建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即能對外宣傳中國文化,也可以吸引更多的對於中國文化有興趣的遊客。遊客可以通過參觀遊覽博物館,瞭解中國的文化魅力,進而瞭解中國,香港也能藉此招攬旅遊觀光人士,提升文化地位。

第三,香港對傳統文化的較好保留是它建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的一大優勢。由於一些歷史原因,中國很多傳統的民間習俗在中國內地並沒有得到很好的保存。「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民間宗教信仰、相關的書籍物品都被當作「四舊」破除了,民俗文化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即使現在,雖然不再有「破四舊」這樣的行爲,但許多民間宗教信仰、祭祀等行爲,仍被看作是「宣揚封建迷信」,而不受鼓勵。況且「文化大革命」以後緊接著的便是改革開放,中國在傳統風俗文化受到重大打擊之後,尚未恢復,便受到了大量的外來新文化的衝擊。此外,20世紀80年代以來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亦即「一孩政策」,也不利於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國舊的大家族制度是傳承民間習俗的良好基礎,在這樣的制度下,婚喪嫁娶、祭祖拜神都有特定的規範,在家族長輩的管理下嚴格執行,並且代代相傳。計劃生育政策使得家庭的規模越來越小,「一孩政策」也使得家庭中的長輩對小輩寵溺多於嚴厲管教,嚴格貫徹舊習俗的現象越來越少見。因此在中國內地許多地方特別是城市,民間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不再受到重視,反倒是西方節日風俗的滲透影響較多。香港雖然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港英政府對華人的風俗文化一向採取放任態度,因此中國的傳統民俗反而較少受到衝擊,保存得更爲完好。關帝、媽祖等民間信仰,傳統的婚嫁服飾,傳統節日習俗如打醮、搶包山都成了香港文化的一大特色。因此,香港對中國特別是華南傳統民俗的良好保存,是其建立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的一大優勢。

在我設想中的中國民俗文化博物館,可分爲常設展廳和專題展廳。常設展廳分不同的主題介紹中國的傳統民間習俗,譬如婚嫁、喪葬、宗教、節日、民族、服飾、飲食、民間藝術等等,通過圖片、實物、模型、影像資料、互動遊戲等方式全面向遊客展示內容。而專題展廳可集中介紹某個省份或地區,一段時間更換一次,從而展示中國的地大物博和地區文化風俗的差異性。在博物館的設置和管理中,還應力求達到以下的特點:

其一,是與遊客的互動。博物館可以用實景模擬的形式來重現部分民俗場景,如婚禮喪葬程序、節日慶祝、祭神拜神儀式等等,遊客可參與其中,扮演角色,獲得真實體驗。又如,服飾、飲食的展廳可設置服飾試穿和食物的試吃。民間藝術展廳又可展開現場教學,親手製作等活動。讓遊客寓玩樂於參觀學習之中。

其二,是與其他地區的互動。博物館在設置進行地區介紹的專題展廳時,可與當地的政府、文化界、博物館展開互動交流。可由對方提供部分展品,並邀請當地學者、民俗藝術家來港開設講座或進行表演。在展示當地民俗文化的同時,也開展活動對當地的旅遊業進行宣傳推廣。

其三,是與本地機構的互動。博物館在介紹民間藝術如戲曲、書畫等之時,也可與本地的相關藝術團體合作,進行展示表演。在專題展廳作區域展示旅遊宣傳的時候,也可邀請旅行社、電視台等商業機構來參與或贊助。此外,還可與本港其他博物館就相關主題展開交換展品,進行合作展示之類的活動。

其四,是開源節流。由於政府已决定不再提供逐年的固定撥款,如何開源節流、自負盈虧成爲運營博物館過程中的重要議題。我設想中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可以藉由與商業機構合作,與地區合作宣傳旅遊業來接受資助和减少開展支出。此外博物館還可開設民俗工藝品商店和傳統風味小食店,售賣相關産品。另外,設立民間藝術學習工作坊,開設如剪紙、蠟染、年畫等製作學習班,邀請專門的老師授課,收取費用,學員的優秀作品可於館內設區展出,學員還可捐出作品於商店出售。博物館可配合展覽,邀請內地的藝術表演團體合作,來港作售票演出。此外,對於遊客參與額外的互動遊戲也可收取一定的費用。

其五,是與西九龍文化區的一體性。政府設立西九龍文化區不僅希望它成爲一個文化藝術中心,也希望它成爲新的旅遊熱點。可將民俗文化博物館周圍的商店、街道,建築佈置得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從而形成一個主題文化區域,吸引更多遊客來遊玩參觀。博物館開展得各種文化藝術表演也可藉由周邊場地來進行,如海天廣場、劇院、藝展中心等。

以上是我對西九龍文化區博物館設置的一點構想,希望可以供有關方面參考。我還想強調一下,關於建設西九龍文化區的爭拗曠日持久,以致計劃至今似乎仍遙遙無期,落實工作已是刻不容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