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中西區著名歷史建築一覽表

中環
著名的歷史地標 簡單說明
畢打行
  • 建於1932年,正好位於畢打街與戲院里的交界。
  • 現時該物業由霍英東(1923年-2006年)家族全資擁有。
中環街市
  • 於1939年落成,5月1日正式開放,位置在域多利皇后街及租庇利街之間,成為居於中環一帶華人經常出沒的市場。
  • 日佔時期,中環街市曾改稱「中央市場」。
  • 1990年,古物諮詢委員會在把中環街市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 1994年,中環街市的頂層改建為中區購物廊,同時也成為半山行人電梯的起點。
  • 2003年3月,中環街市正式停止運作。政府有意將它拆卸,並活化為「城中綠洲」,打造出中環新的休憩和綠化的空間。
前中國銀行總行
  • 1951年建成,主要利用大麻石為建築物料,樓高17層。
  • 1990年,新的中國銀行大廈落成後,該建築物改由新華銀行使用。後來又由於新華銀行拼入中銀香港,故現時該建築物再度由中國銀行來管理。
前牛奶公司倉庫
  • 此倉庫在1892年落成啟用,處於雲咸街及下亞厘畢道的交界位置。
  • 倉庫共分為兩座建築物,最初只是作為冰庫和貨倉的用途,其後改為牛奶公司的總部以及工場等,直至1970年。
  • 現時,南、北兩座分別為藝穗會及外國記者協會會址。
聖公會會督府
  • 早建於1848年,正好位於前牛奶公司倉庫的對面,地址是下亞厘畢道1號。
  • 早期曾為聖保羅書院的校址,現時是聖公會主教香港辦事處。
聖保羅堂和禮賓樓
  • 建於1909年,位於己連拿利。
  • 由三位華人即林護、黃茂林、李維楨及一位外籍牧師史超域共同商議創辦,直接由聖公會管轄。
  • 最初教堂是和聖保羅書院一起合用的,上層為教堂,而下層為課室。
  • 教堂曾先後於1916年、1922年及1934年進行擴建及重修。
  • 教堂的設計主要是哥德式的復興主義風格,窗拱為尖拱型,入口處有一尖塔。
  • 至於禮賓樓於1919年興建,又名馬丁樓,高三層,曾為聖保羅書院宿舍和聖保羅堂傳教士的居所 。
前聖公會基恩小學 校舍
  • 早建於1851年,為聖保羅書院校宿的南翼。
  • 1953年,部分建築物被拆毀,而剩餘的部分就予以明華神學院來使用 。
皇后碼頭
  • 建於1953年至1954年,是香港唯一的一個公眾及皇家碼頭。
  • 碼頭為單層建築,富有實用主義的建築特式,只有少數裝飾,較為突出的就是中英文名稱的牌匾而已。
  • 曾舉行多次特別儀式,例如其中多任港督均在此碼頭登岸履職。
  • 現時碼頭已被拆卸,將計劃重置為中環海濱的一部分。
香港大會堂
  • 在1960年落成,位於愛丁堡廣場,是香港第一座大會堂。
  • 落成之初,專門用作舉行官方活動,例如多位港督也曾在這個地方進行宣誓就職的儀式。
  • 香港大會堂內,也建紀念花園,專以悼念二次大戰期間為港捐軀的士兵。
  • 此外,也設有香港第一間公共圖書館及公共博物館,予以市民免費享用。
和平紀念碑
  • 1923年建造,位於遮打道,在前立法局和皇后像廣場的對面,專為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殉難的人士而豎立。
  • 二次大戰後,紀念碑又為紀念兩次大戰的殉難者而刻上1939-45年的字樣和「英魂不朽、浩氣長存」的碑文。
前中央裁判司署
  • 始建於1847年,位於亞畢諾道,是香港第一所裁判署。
  • 曾於1913年被拆卸,不過,隨即復建。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 樓高三層,充滿希臘復興式的建築風格。
  • 2003年,政府把該建築物交由賽馬會設計和運作。
前中區警署
  • 早於1864落成,位於荷里活道,屬愛德華式建築,是本港歷史最為久遠的警署之一,1995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 由於長期作為香港警署的總部,故又名為「中央警署」,或俗稱「大館」。
  • 二十世紀初開始,中區警署曾作多次擴充,加強規模和設備。
  • 2003年,政府宣佈將中區警署發展成非牟利古蹟文化旅遊項目。2004年12月17日,中區警署舉行「鳴金收兵」的告別儀式。
前總督府
(禮賓府)
  • 正樓在1851年開始興建,至1855年完工,位於上亞厘畢道。
  • 樓高三層,其設計仍英國喬治亞時期屬新古典主義的建築風格。除屋頂是以木材築成外,主要的材料都是磚塊,用料非常堅固耐用。它是港督的私人住宅,也是辦公和接待外賓的地方。
  • 日治時期,日軍佔領總督府,曾把部分建築拆掉,並改建成富有日本特色的建築,例如,加建日本式的塔頂,臥室變得東洋風格等。直至日本投降後,港督楊慕琦返回總督府,下令把內部的日本裝飾全數拆除,使總督府盡量恢復舊觀。
前最高法院
  • 位於遮打道與干諾道之間,始建於1898年,198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西面是皇后像廣場,北面是抗戰勝行紀念碑,東面是遮打花園,法院正好反映出其在早期香港的法政地位。
  • 法院由英國建築師負責,充滿著新古典主義的建築特色,外形宏偉。
  • 法院的外牆上刻有皇家紋章及慈悲與真理女神浮雕,也可以找到希臘女神泰美思,她右手持劍,左手持天平,雙眼被蒙上,表示著不偏不倚,公正無私的法律精神。
皇后像廣場
  • 1890年中區第二次填海時興建而成的,原名為皇家廣場,位於中區遮打道匯豐銀行對面。
  • 廣場內曾經豎立了九個銅像。最早的是維多利亞女皇銅像,這是專誠為了慶祝她於1897年登基60周年而設的。當初銅像面向干諾道中,背向德輔道中,位處於維多利亞的中央。其他的銅像有匯豐銀行的昃臣爵士、英皇愛德華七世、佐治五世、瑪麗皇后等。
  • 日治時期,日軍把廣場上的銅像掠走,以為軍火的材料。日軍戰敗後,香港政府透過駐日盟軍總部把部分銅像取回,並先後送回英國。昃臣爵士和斷了一隻手的維多利亞女皇銅像則運回香港。
  • 1957年,維多利亞女皇銅像被搬至到新落成的維多利亞公園內,於是皇后像廣場再沒有女皇銅像,而餘下昃臣爵士的銅像了。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