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二十世紀清史研究先驅 ──
蕭一山生平及其學術研究概述


蕭一山,1902年出生,江蘇銅山人。幼時接受身為塾師的父親的教育,學習四書五經。1915年,入讀山東省第七中學,1919年轉入山西大學預科,翌年考入北京大學政治系。由於喜愛文史,蕭一山進入北京大學後,不久由政治系轉往歷史系。

蕭一山在中學求學的時候,由日本人稻葉君山(原名稻葉岩吉)撰寫,但燾翻譯的《清朝全史》出版(上海中華書局1915年),該書是第一部以章節體撰寫的清代全史,在國內外的影響很大。蕭一山對於中國人未能寫出清史深以為恥,因此在北京大學讀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廣泛閱讀典籍,鑽研清代歷史,並且動筆寫作,結果撰成章節體《清代通史》上卷。

《清代通史》上卷內容敍述清人入關至雍正朝,約五十六萬字,1923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當時蕭一山只是二十餘歲的大學生,書成出版後震驚國內外學術界,不少中外學者對《清代通史》上卷給予讚賞。李大釗表示「取材既極宏富,而於文明與政治諸象統攝貫通,以為叙述,且合於社會諸象悉相結附、不能分離之史理。」日人今西龍指出「能將浩瀚的舊史料融化成自己的東西,又加上許多新史料,並且記叙也安排得宜,詳而且確,實是從來未睹的佳作。」眾人的高度評價刺激了蕭一山繼續撰寫《清代通史》,1924年底完成了《清代通史》中卷,該卷內容由乾隆迄道光末,字數約六十多萬,1925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1925年,蕭一山在北京大學畢業,隨即留校任教,得到大名鼎鼎的梁啟超賞識,並邀請蕭一山與他在清華大學共同講授中國通史。192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將《清代通史》上卷和中卷再版,梁啟超為再版本撰寫序言,表示「余窮一日夜力讀卒業,作而嘆曰:蕭子之於史,非直識力精越,乃其技術,亦罕見也。」由此可見蕭一山的史學才華。

1928年,蕭一山創辦北平文史政治學院,自任院長一職,兩年後,他把在該學院講授清後期歷史的講稿十章,交由北平文史政治學院作為講義印行,定名為《清代通史》下卷。1932年12月,蕭一山遠赴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和日本,考察當地政治,其間還搜集中國歷史資料,1934年2月返國。蕭一山把在海外搜集到的關於太平天國及秘密會黨史料,先後編輯出版,分別是《太平天國叢書》第一集、《太平天國詔諭》、《太平天國書翰》,以及《中國近代秘密社會史料》等。

完成海外政治考察後,蕭一山的治學思想出現很大轉變,致力提倡學術要「經世致用」,1937年1月創辦了《經世半月刊》。他在《經世半月刊》上發表文章,呼籲學界要喚起民眾的民族精神,大家團結抗敵,使到中華民族可以建國復興。抗日戰爭期間,蕭一山前後擔任東北大學文理學院院長、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執教東北大學時,撰寫了《清史大綱》(1944年出版,194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時,被易名為《清代史》)、《曾國藩》兩本著作,發揮了強烈的民族革命觀點和經世致用的學術思想。此外,1943年蕭一山還在國民政府陪都重慶,成立了經世學社,獲選成為該學社的理事長。

抗戰勝利後,蕭一山活躍於政界,擔當國民政府主席北平行轅秘書長、監察院監察委員等職,1948年隨國民政府遷往台灣,任教於政治大學,五十年代末出任清史編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來到台灣後,蕭一山對他的成名作《清代通史》進行修訂和補充,修訂本由台灣商務印書館於1963年出版,共有五冊,前四冊是正文,論述清入關前至宣統遜位,字數有三百六十萬。第五冊是附表,字數四十萬。至於他的《清史大綱》則改名為《中國近代史概要》,1964年由台北三民書局出版。1978年7月,蕭一山出席台灣舉行的「清史檔案研討會」會議,其間因心臟病突發而與世長辭,逝世時候是七十六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