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1 2 3 4 5 6 7 8

與港督名字有關的街道名稱

香港政府曾以港督的名字來命名街道,或者是作為建築物的名稱,以紀念他們在管理香港時的貢獻。例如:第四任港督包令(或稱寶靈,位於油麻地)、第八任港督軒尼詩(位於灣仔)、第十三任港督彌敦(位於九龍旺角至尖沙咀)、第十六任港督司徒拔(位於灣仔)、第十九任港督郝德傑(位於深水埗)。而在全港以港督名字命名的十九條街道中,中西區已佔了十一條,從中可以明白早期香港的發展是圍繞著中西區為主的,使之成為香港的政治與經濟的重心。


砵甸乍街
(Pottinger Road)
  • 以第一任港督砵甸乍(或作樸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任期18431844年)的名稱來命名。
  • 1843年,港督砵甸乍成立議政局(後來的行政局)和定例局(後來的立法局),並委任第一批太平紳士,維持香港的治安。
  • 砵甸乍街連接皇后大道中及荷李活道一段 ,由於這路段是主以石板來鋪設,故此又名「石板街」。
爹核士街
(Davis Street)
  • 以第二任港督爹核士(戴維斯,John Francis Davis,任期1844-1848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堅尼地城海旁。
  • 據說,由於堅尼地城的填海工程有用上摩星嶺的泥土,(摩星嶺的英文名稱是Mount Davis),故此把填海區的其中一條街道名為Davis Street.
般咸道
(Bonham Road)
  • 以第三任港督文咸(又名文翰,Samuel George Bonham,任期1848-1854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港島西區的半山。東接堅道,西接薄扶林道。
文咸東街
(Bonham Strand East)
文咸西街
(Bonham Strand West)
  • 這也與第三任港督文咸有關。在其任期內,1851年12月28日,中區皇后大道中發生火災,多達400間的房屋被燒毀。港督下令把這些瓦礫作為填海之用,故開闢了皇后大道中以北的地方,成為文咸東街;文咸西街和永樂街等地。
羅便臣道
(Robinson Road)
  • 以第五任港督羅便臣(Hercules Robinson,任期1859-1865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中環半山,東連花園道,西接巴丙頓道及旭龢道。
  • 1861年,英法聯軍後,羅便臣等代表英國到界限街接收九龍半島南部,故此初時九龍半島的一條道路是名為羅便臣道;然而,為了與半山的羅便臣道混淆,而改以另一港督彌敦的名字命名。
麥當勞道
(MacDonnell Road)
  • 以第六任港督麥當勞(Richard Graves Macdonnell,任期1866-1872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中環半山,西接花園道,東連堅尼地道。
  • 在其任期內,最大的一項功績就是應華人的要求,設立東華醫院,改善華人的醫療服務。
堅尼地道
(Kennedy Road)
  • 以第七任港督堅尼地(Arthur Edward Kennedy,任期1872-1877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中環半山至灣仔一帶。
  • 任內他積極開墾土地,在西區岸邊填海,故此,新填來的土地便稱為堅尼地城。此外,早期港島北面海邊的道路多名為「海旁」(Praya),所以,堅尼地城沿海的一條道路稱之為堅彌地城海旁(Kennedy Town Praya)。
寶雲道
(Bowen Road)
  • 以第九任港督寶雲(George Ferguson Bowen,任期1883-1885年)的名字來命名。
  • 寶雲上任後,十分重視食水供應的問題,提議自大潭水塘繞過灣仔峽再到半山區鋪設一條食水管。為了方便工程的進行,開設了一條小路,由黃泥涌峽到中環半山,工程竣工後,這條小路擴建成一條馬路,即是現在的寶雲道。
德輔道中
(Des Voeux Road Central)
德輔道西
(Des Voeux Road West)
  • 以第十任港督德輔(Geroge William Des Voeux,任期1887-1891年)的名字來命名。
  • 德輔道中和德輔道西原名為寶靈海旁中和寶靈海旁西,改名的原因是德輔上任後,英國增加港府繳交英廷的費用,由兩萬元增至四萬元。德輔為了開闢財政,故提出發展中區填海計劃,範圍由今日的遮打花園以北至石塘咀,成為現時干諾道中和干諾道西一帶的地方。1904年工程完成後,為了紀念德輔的貢獻,故把寶靈海旁中和寶靈海旁西改為德輔道中和德輔道西。
盧吉道
(Lugard Road)
  • 以第十四任港督盧吉(或稱盧嘉、盧迦,Frederick Lugard,任期1907至1912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太平山頂,東接纜車總站,西連夏力道。
  • 此段道路的最初設計並不是供車輛行走,故路面較為狹隘,不過,沿路風景怡人,有「仙橋霧鎖」和「飛橋夜瞰」的美譽。
梅道
(May Road)
  • 以第十五任港督梅含理(Francis Henry May,任期1912-1918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山頂的位置,東起馬己仙峽道,西接舊山頂道。
  • 山頂纜車在梅道設有分站。
  • 梅含理十分重視香港,任內設立警察訓練學校、華民政務司以及興建大潭水塘,積水改善華人的生活。
卑利道
(Peel Street)
  • 以第十八任港督貝璐(William Peel,任期1930-1935年)的名字來命名,位於半山區,上起為摩羅廟交加街,下段是皇后大道中相連,是一條非常短小的道路。
  • 位於太平山頂上也有一條貝璐道。
  • 在其任內,他建立了與中國友好的關係,積極與廣東省政府合作,並且使香港加入英帝國特惠稅協定,拓展了香港輕工業的發展。

1 2 3 4 5 6 7 8